从姓氏的起源谈及舜裔十姓历史源流

中华姓氏的起源

中华民族约有新生命诞生;家庭中的长辈,便为这个新生命的诞生,赐予姓,认示某个族群添丁并作为婚姻之用。


在夏、商、周三代以前,〈姓〉和〈氏〉是分开的;男子称为〈氏〉,妇女称为〈姓〉。以〈氏〉来分别贵贱,富贵的有〈氏〉,贫贱的有名无〈氏〉,所以姓可以当为〈氏〉用,〈氏〉却不可以为〈姓〉。


因为要用〈姓〉分别婚姻,所以有同姓,异姓与庶姓的分别。三代以后,〈姓〉和〈氏〉合而为一,都是以作为婚姻之别,而以地望来分别富贵和贫贱,由于都是由女性而为姓,所以古代的〈姓〉字多数是〈女〉的偏旁。(见)〈通志氏族略〉


〈氏〉是用作分别富贵与贫贱的,〈姓〉是用作通婚姻的,上古的时候,因同姓不能通婚,所以女子的〈姓〉,比〈名〉更重要;到了战国以后,多数以〈氏〉为〈姓〉,于是〈姓〉和〈氏〉逐渐合而为一;到了汉代就统统称之〈姓〉,上自天子,下至平民,都有姓。


明朝洪武初年:吴沈撰写一本千家姓,收集了1,968个姓。又有陈士元撰写《姓觞》一书,共分十卷,共收集单姓和复姓计3,625个姓。


华人姓氏的取向,有的是以〈国为氏或姓;有的是以〈郡〉为氏;有的是以〈邑〉为氏或姓;有的是以〈地名〉为氏或姓;有的是以山或部落为氏;有的是以官位或爵位为氏或姓;有的是以〈职业〉为氏或姓;有的是以〈封号〉或〈排次〉为氏;有的因父亲当过王;就以王为氏;有的以〈器铭〉为姓;有的以〈兽名〉为姓等等;还有因各种情况和境遇而更改姓氏的,也随时可见,有的是皇帝赐姓;有的是〈出宗〉的;有的是〈避讳〉的;可见姓氏的纷乱到了极点;就以舜裔而言,也因为枝叶并茂,瓜瓞绵绵,而有四十八姓;而到了今天仍保留下来的姓,则有陈、胡、袁、姚、虞、王、陆、孙、田、车共十姓。

姚姓

姚姓的历史源流

姚姓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姓,约形成于公元前22世纪,如今在以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国姓氏中,居于第64位。


《新唐书·宰相世系》云:“姚姓,虞舜生于姚墟,因以为姓。陈胡公裔孙敬仲仕齐为田氏,其后居鲁,至田丰,王莽封为代睦侯,以奉舜后。子恢避莽乱,过江居吴郡,改姓为妫。五世孙敷,复改姓姚,居吴兴武康。”舜因以为姓的出生地姚墟,而姚墟在今天的河南范县南、山东鄄城北一带。舜在当天子之前,帝尧把两个女儿嫁给他,让他们居于妫汭,其子孙有的以水命名,就姓妫。西周初,舜的后裔妫满受封建立陈国,因妫满死后溢号为胡公,故史称陈胡公。公元前672年,姚、妫二姓为同宗,曾经互用,所以,宋人郑樵《通志·氏族略》说:“姚与妫二姓可通。”


姚姓氏族的播迁

姚姓来源最早的一支始于帝舜,系以地名为姓,即今河南范县南、山东鄄城北;另一支系由田姓所改,形成于东汉时期,出自今江苏苏州、浙江德清。


春秋时,郑国(河南新郑)有大夫姚句耳、姚般。


十六国时,南安赤亭人姚弋仲,世为羌族首领,自称其祖先是帝舜的后代。


唐初,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,有中原姚姓将佐随从前往,在福建安家落户。至宋代,姚氏不仅分布于福建的仙游、蒲城、福安、宁化等许多地方,而且还分出广东梅州、海阳、潮州、大埔等支派;同时,姚氏在今安徽合肥、上海嘉定、山东曹县、河北卢龙、内蒙古包头、辽宁朝阳等地也都有聚居点。从清朝初期开始,闽、粤姚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,进而又有徙居海外者。


姚姓氏族的功名


唐初有史学家姚思廉,为今陕西西安市人,撰成《梁书》50卷、《陈书》30卷。陕州硖石(今河南三门峡南)人姚崇,历任武则天、睿宗、玄宗三朝宰相,是一位政绩卓著的贤相;其玄孙姚合,官秘书少监,为唐代诗人。元代有翰林学士承旨姚枢,文学家姚燧。《永乐大典》纂修官姚广孝,画家姚绶,民间抗倭英雄姚长子,清代学者姚际恒、姚文田,文学家姚莹,姚燮,古文大学姚鼐……

虞姓

虞姓的历史源流

虞氏出现于距今大约四千两百年前的山西平陆县虞城这个地方。当时,虞舜刚刚把天下禅让给夏禹,夏禹就把虞舜的儿子商均封于此地,号为虞国,而商均的子孙,不久以后就〈以国为氏〉而姓了虞。公元前2255年舜受尧禅为天子,是有虞氏,为朝代名。


虞姓氏族的播迁

南北朝时浙江余杭,有声誉卓著的虞姓望族,根据学者的考证,中国南方各地的虞姓人家,有很多便是从余杭播迁过去的,依据浙依点可以说明,虞姓氏族的播迁,主要是向南方发展。


虞姓氏族的功名

虞姓氏族,代有贤能。春秋时期,在楚庄王的时候,有虞丘子者,担任楚国令尹,丰功伟绩,曾被楚庄王亲口赞誉为:“子辅寡人,寡得以长虞中国,令行于于绝域,遂霸诸侯”。后来他年纪大了,就把贤能的孙叔敖推给庄王以自代,并说出了下面的一番置之千古皆准的大道理。“久固禄位者,贪也,不进贤达能者,诬也,不让以位者,不廉也,不能三者,不忠也。为人臣不忠君王,又何以为臣”。这一番话,的确是很能发然深省,虞丘子在二三千年前前就能提出了这样的主张,尤其令人衷心敬服。真是每一个虞姓的光采。


战国时期的虞卿,更是大名鼎鼎,他所著的《虞氏春秋》,是中国最早的史书之一。

自丘子及虞卿之后,虞氏的表现,更是光芒四射,像汉代的虞初、虞俊、虞翊,三国时期的虞翻,以及唐代的虞世南等人,一个个立功立言,备受后人的敬仰。


虞初,据说是中国小说家的始祖,对于传统文学的贡献,极为重大。


虞俊,则是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时,〈原为汉鬼,不能仕两姓〉的一代名臣。为后世的忠君爱国之士塑立了不朽的典范。


东汉安帝永初年间的虞翊,出任武督太守的时候,羌人进犯河南陈留,虞翊却以〈增灶〉之计大破来犯的羌族,扬名不朽。

三国时期的虞翻,是一位才气极高的著名学者,精于易经,在东吴的朝廷上高官厚禄。唐代初年的虞世南,是一位了不起的学者,他的德行、忠直、博学、文词和书翰,曾被唐太宗誉称为〈五绝〉。其余虞氏具有功名表现的历代名臣尚多,可说是人才辈出。

陈姓


陈姓的历史源流

依据〈姓纂〉的记载,中国的陈姓最早出自妫姓,也就是大舜的后代。陈,最初是一个称为宛丘的地方,周武王起兵伐纣(公元前的1051年)统一天下,为追念和尊敬先朝圣君,找到舜帝后裔虞阏父,当时阏父和他的儿子〈满〉在妫水沿岸从事制陶业,武王便封阏父为周朝的陶正官,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他的儿子〈满〉为妻,封在陈地,赐为侯,并立庙以奉舜祀。


满食采于陈,是陈的始祖。当时,〈妫满〉所拥有的陈地,大致是现在河南开封以东,至安徽毫县以北,都成宛丘,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县,这块地方应该是陈姓汉族的最早发源地。


满本支所繁衍的陈国,传了二十五世,到妫建的时候,被秦始皇所灭。妫建生了升、桓、轸三个儿子,在国亡之后,桓改姓为王,轸则跑到楚国,后来还做了楚国的丞相,封为颍州侯,并且搬到河南颍川地方,改姓为陈——这一支,被普遍采认为陈姓华人的共同祖先。


陈姓氏族的播迁

陈氏为福建和台湾的大姓,其祖先又是什么时候从发源的河南迁移到南方的呢?考据〈唐书宰相世系表〉记载——在建兴年间,西晋太尉陈伯珍渡江,住在曲阿(今江苏省丹阳县)新丰湖。他的孙子陈世达,做了长城(今浙江长兴县)的地方官,于是迁居到浙江,陈世达的后代陈霸先,后来还在江南建立了陈朝,显赫一时。自后,陈姓的支派繁衍,遍布在长江到粤江之间的一大片地方。


到了唐高宗总章二年(公元六六九年)的时候,陈政、陈元光父子奉诏出镇泉州和潮州之间的漳州,于是就在闽粤定居下来,成了这两地的陈姓开基祖。


据省文献会记述,唐代的安禄山之变,中原动荡,许多留居河南的陈氏,又纷纷随王朝入闽,福建陈姓的阵容为之一壮。后来宋朝的靖康之乱,跑到福建避难的陈氏也越来越多。就这样,一批跟著一批而来,福建的陈姓族群自然也就一天比一天强大了。


陈姓氏族的功名

在中国历史上,陈姓名士辈出,首以陈为姓,后又改姓为田的那个陈完,也是头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大出风头的陈氏人物,太史公在《史记》上,对他有过详尽的叙述。据说,他在齐国改姓为田之后,子孙世代都是齐国的大官,传到田和的时候,进一步列为诸侯,到了田和的儿子田平时,干脆并掉齐国,这就是战国时代的〈田齐〉。汉朝的陈平,在中国民间所享的盛名,实际上并不在高祖刘邦之下。陈平做了刘家三代丞相,使得刘家基业得以高枕无忧。像这样的忠臣,正是中国人所最激赏的。此后,陈姓出的人才就更多,像三国时诛吕布有功的下邳人伏波将军陈登;晋代撰〈三国志〉的陈寿;南朝建立陈国,并自立为武帝的吴兴人陈霸先;宋朝以上〈中兴五论〉知名的一代奇才陈亮;元末跟朱元璋平分秋色的陈有谅,以及明代画家陈洪绶,都是中国人熟知的人物。到了清末民初、陈姓又出了两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——陈英士和陈天华。陈英士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献身革命,曾在上海攻克江南制造局,成为沪军的都督,民国五年,在上海遇刺去世。陈天华鼓吹革命,凭藉手中一枝笔,他所著的《猛回头》、《警世钟》、《狮子吼》等书,对当时民间的革命思想,产生了十分大的鼓吹力量。后来,陈天华还殉道于革命思想,投海自尽。在近代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的,还有陈毅元帅。

胡姓


胡姓的历史源流

胡姓是安定的望族,根据《姓纂》的考证,是这样的:“帝舜的三十二代孙虞阅父的儿子〈妫满〉受封侯于陈邑,其后子孙以谥为姓,是胡姓的始祖。”换言之胡姓也跟陈姓一样,是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商,他们的始祖,都可以追溯到三千一百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胡公满,血脉完全相同,只是一个封邑的地名为氏,一个以老祖宗的谥号为姓罢了。胡、陈二姓的始祖胡公满,根据历来学者的考证,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。实际上在中国的民族发展史上,胡公满也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,他的后代子孙,曾经繁衍成为中国的好几个姓氏家族包括本文所讨论的胡姓,以及族大人众的陈姓,和据有光辉家世的田姓,乃至两个字的复姓胡母氏等等。因此,如果认真的追本溯源,胡氏的兄弟姐妹可以说非常之多的。


胡姓氏族的播迁

胡姓自中原地区渡江南迁,是在五胡入侵中原大乱的时期,据载:“胡公满之后,古代世居于陈。西晋之末,五胡乱华,乃与林、黄、郑、詹、邱、何等八族入闽,居晋安郡。至唐,有胡竦者,登进士第,官中议大夫,是即闽中胡姓第一世祖。迨至宋末,避元入粤,舟析居于闽南各县,今闽中胡民俱其后裔。”如上所述,胡氏是在西晋末年便以播迁到了福建。

胡姓氏族的功名

秦朝时有一位历史上著名的太史令胡母敬,稍后的西汉也有一位以精研《公羊》而著称的博士胡母生,东汉也有一位名登史册的胡班。此后,以“胡母”两个字为姓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。


汉朝的胡安和胡烈,他们的事迹,足以光耀后人,胡安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,曾经在白鹿山聚徒授经,司马相如便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;胡烈则是一位出了名的好官,他在担任襄阳太守的时候,筑堤灌园,曾被老百姓歌颂为“譬春之阳,如冬之日”。胡广是汉代的〈六朝元老〉,历事安、顺、冲、质、桓、灵六帝,名气响亮异常,根据史载,他练达事体而明解朝章,当时曾被誉为〈万事不理问伯始(胡广字伯始),天下中庸有胡公〉。


三国时期的东吴,有胡综、胡冲父子,大名鼎鼎,胡综官拜偏将军,写得一手好文章,据说,吴大帝朝廷上的一切文诰策命乃至邻国书符,都由他一手包办,他的儿子胡冲,以文翰官至中书令,使得胡氏声名,响彻江左。晋朝时父子俱以清慎著闻的胡质、胡盛以及南北朝时贵为北魏的的皇亲国戚,以好学雅尚清俭而倍受赞仰的胡国珍等等,都是为胡氏家族创造荣誉的好子弟。


满清末年,胡氏忠意满门,胡瑛在湖北奔走革命,并于武昌革命成功后出任外交部长,以及胡汉民的功在中华民国,不但是胡氏之光,更是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共同光荣。

田姓


田姓的历史源流

田姓还可以把自己跟上古圣君虞舜的渊源关系,追溯得一清二楚。依照《姓纂》的考证,周朝初年被武王封为陈侯的妫满,是虞舜之子商均的第三十二代孙,春秋时代奔齐的田姓始祖公子完,是妫满的第十代孙,而头一个以田为姓的,却是公子完的第七代孙,由此可知,田姓的始祖应该是虞舜的第五十四代后裔,真是脉络分明。田氏与虞舜的这一段密切渊源,《姓纂》是这样记载的:“陈,出自妫姓,虞帝之后,夏禹封商均于虞城(今山西永济县东南),三十二代孙孙遏父,为周陶正,武王妻以元为太姬,封之宛丘(今河南淮阳县)为陈侯,以奉舜后,是为胡公满,九代孙厉公佗,生子完,字敬仲,奔齐为工正,以国为氏。五代孙、陈桓子,字无宇,孙成子陈常,又以所食邑为田姓氏。”


发源于齐国的田氏,的确氏一开始便出人头地。根据历史记载,自从陈完奔齐之后,他的世代子孙,都是齐国显贵的卿大夫,传到田和的时候,便被周安王封为诸侯,到了田和的儿子田午,干脆把原来属于姜姓的齐国,改为田姓的齐国,在往后漫长的战国时期,齐国的主人已经是虞舜之后的田氏,而不复是太公的后人了。


田姓氏族的播迁

田完之后,田和自立为田齐,后为秦所并。汉初族人初迁阳陵,后迁北京,故以〈北京〉为其邵号。唐代宗时,传至田承嗣,封雁门郡王,其后子孙便以封他们为郡薶,以雁门为郡号。


未田希圣是田氏闽、粤的始祖,原居浙江杭州,四传至田衍,迁居福建长汀;芝英迁广东与宁。由滋茅子松岗,于宋末迁入广东海阳(今潮安),后迁大埔,为大埔开基祖传至田文长,兄弟五人俱移广东程乡(今梅县),文长次子法聪,三子法盛移居广东惠来。

田姓氏族的功名

发源于齐国的田氏,显赫异常自从陈完奔齐之后,他的世代子孙,都是齐国显赫的卿大夫,传到田和的时候,更被封为诸侯。


田氏成为齐国的主人之后,表现的出色极了,以火牛车复国的田单,〈四公子〉之首的孟尝君田文,以及事绩壮烈感人的田横,便是名垂史册千秋共仰的田氏好子弟。


孟尝门下食客三千,相信国人都能耳熟能详。他在战国末年齐国的公族,论起辈分是齐威王的孙子,他父亲田婴,曾经相齐十余年,也是先秦时期声誉响亮的历史人物。孟尝君本人,则一生多采多姿,《史记》上对于他们的事迹有很多精彩的记述文字,不过后来他继承其父田婴,食采于薛,所以他后代子孙有许多没有以田为姓,反而〈以田为氏〉而姓了薛。田横和他五百壮士的事迹,更加壮烈感人。田横也是齐国的公侯,是齐王田荣的弟弟,田荣死后,田横代领其众,击项羽,收复齐地,并且迎立田荣子田广为齐王,自任相国,后来田广被汉将军韩信所掳,他就自立为齐王,并于刘邦取得天下之后率领五百人亡入海岛。

袁姓


袁姓的历史源流

许多有关姓氏的古籍,对于袁氏的来龙去脉的记述,内容也差不多一致。


〈名贤氏族言行类稿〉:妫姓,舜后陈胡公的后裔,胡公生申公,申公生〈靖伯甫〉,〈甫〉七代孙〈庄爰〉,〈伯诸〉生〈涛〉,〈涛〉以王父的字为〈爰〉氏,代为上卿。爰或辕其实是同一个字。


《唐书宰相世系表》,“胡公满商孙诸,字伯爰,其孙涛涂,以王父字为氏。”《通地氏族略》:“袁氏、妫氏,舜后。”〈袁枢年谱〉:“袁通爰、辕、榬、溒、援,一姓六字五族之异。”


《姓氏考略》:“望出陈郡、汝南、彭城。”〈明方九灵序四明姓氏谱图〉:“袁盖舜之后也。周封其商孙胡公满于陈,满之十一世孙诸伯爰:子孙以为氏。望出陈郡,汝南、彭城。”


袁姓氏族的播迁

从以上的这些记载,对于袁氏之姓袁可以获得这样的结论:他们是上古圣君大舜的后裔,被周武王封为陈侯的妫满公,传到了十三世孙涛的时候,以其祖父庄爰的字为姓,并且世代都是陈国的上卿。同时,由于〈爰〉字和袁、榬、溒、辕、援等字的古意是通用的,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六个字为姓,这就是(袁枢年谱〉上所谓的“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”。而妫满公的这十支后代繁衍到后来,算起来要以袁为姓者人数最多,成就也最辉煌。


妫满公,是中国陈姓的始祖,而袁姓亦源自妫满公的弟十三世孙,则认真推溯起来,陈袁两氏在千年前岂非本是一家人?同时,陈姓的最初发源地是周武王所封的宛丘,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淮阳县一带,则袁姓人士的最早来处,当然也就是这个地方了。不过,袁姓繁衍到后来,却成为了陈郡、汝南、彭城等地的望族,以后全国各地的袁姓人家大多是从这三个地方分出去的,而其中,又以河南、汝南的袁家最为神气。从两千年以前,便一直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。


袁姓氏族的功名

东汉的汝南袁家,四世三公,一门的显耀和权势绵延不断,一直被后世研究中国门阀政治的学者,当作最典型的研究对象,从光前裕后的〈袁安〉开始,乃至汉末三国初期叱吒风云的袁绍等等,都是中国人所熟悉的人物,当然,〈袁〉这个姓氏,在一般人的心目中,也就变成了一个十分响亮的大姓。


头一个扬名于史籍的袁姓杰出人物,是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两大史书都有详尽的〈袁盎〉,他在汉景帝〈七国之乱〉时,曾因平〈七国之乱〉有功,被封为太常,显贵异常。


汉和帝时,惟一能与当时飞扬跋扈的外戚窦氏相抗衡的名臣是袁安。据史载,袁安守正不阿,弹劾不避权幸,当时的天子大臣,都恃赖于他,真可以说是国之栋梁。


江西的宜春地方,有一座袁山,隋、宋、元、明、清等朝,都有袁州之设,这座袁山的得名,也跟汝南袁家有一段渊源。原来,袁安有一个儿子叫做袁京的:少年时无意仕途,隐居江西的一座山中,想来大概是由于当时袁氏的声誉正如日之中天,大家就把这座山命名为袁山,当时的豫章太守并曾为袁京立高士坊;由此可见袁氏的子弟想要隐居不求闻达于世,也是不太可能的呢!后来,袁京还是出了山,曾经做到〈侍中〉。袁京的儿子袁贺,也曾出人头地,官拜彭城令,后来袁氏在江苏彭城为望族,跟袁贺不无关系。袁贺的儿子袁闳,更以孝行与高节见称于世,曾经被赞誉为〈隐不讳亲,贞不绝俗,可谓至贤矣!〉


三国的核心人物袁绍,也是汝南袁家的人,算起来是袁安的玄孙,凭著优厚的家世,从年轻时就爱士养民,使当时有名望的人士都愿意与他折节相交,在汉灵帝的时候,并官至左军校尉,所享权势不亚于其祖,后来他起兵攻伐当时作威作福的董卓,诸州响应,共推他为盟主,真可以说是威风八面不可一世。袁绍的从弟袁术,也是三国演义上的一名重要角色,他甚至曾僭称帝号,(根据三国志是“自称仲氏”。不过袁术的名望不及袁绍响亮。

孙姓


孙姓的历史源流

孙姓在中国的历史上,一直就是一个了不起的姓氏,历代的伟人名士辈出。在一百年前出了一位光耀史册的的伟人,就是孙中山先生。除了孙中山先生外,历代还有许多姓孙的伟人。像以兵法十三篇著名环宇的孙武,减灶灭敌的孙膑,埋两头蛇的孙叔敖、漱石枕流的孙楚、映雪读书的孙康,以及〈有子当如孙仲谋〉的孙权等等,都是孙姓的好子弟。


据唐宰相世系表:“战国时的齐国陈无宇之子陈书。因伐莒有功,景公赐姓孙,食采于乐安,后来其子孙孙武因乱奔吴,为吴国立为大将。”


孙姓氏族的播迁

孙中山先生是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,他的先世本来是中原的世族,孙氏家族的南迁,也是在历史上著名的〈民族大迁移〉的五胡乱华时期。


根据罗香林教授所著《国父家世源流考》的考证,孙氏家族南迁的始祖,是唐朝末年河南陈留地方的孙謻,是于唐僖宗中和三年(公元八七六年)时,由于黄巢之乱奉派为丞宣史,引兵在闽越之间,与黄巢周旋,他的屯兵地点是在虔化县(今江西省宁都县)。由于他在战事之余,还把地方上治理的老百姓都能安居桨业,所以后来地方上的父老遮道请留,孙俐一家人也就在虔化县定居下来,成为了孙氏南迁的始祖。


孙謻的子孙,后来散居于江西南部、福建南部,以及广东北部。首先迁居到福建汀州府的是他的四世孙孙承事。


明朝永桨年间,有一位叫孙又松的人,从福建迁居到广东东江上流紫金县的忠坝,据罗香林教授考证,孙又松就事松中山的上代入粤的始祖。到了明清之际,孙先生的十一世祖孙孙鼎标追随鍾丁先起义抗清,以勇敢善战深受锺氏的器重,曾经在一日之间连升三级,所以当时的人就称孙鼎标所居住的公馆为〈连陛馆〉。


孙姓氏族的功名

三国时代的孙权,威震江东,叱吒风云数十年。满清雍正年间所问世的一部《尚友录》,相当于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历代名人录,上面所列的历代孙姓名人就洋洋洒洒,占有极多的篇幅。可见姓孙的中国人,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著何其重要的地位。

陆姓


陆姓的历史源流

陆姓源自虞舜,《唐书》的《宰相世系表》中记载得清清楚楚:“出妫姓,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,封于平原般县陆乡,因以为氏。”《唐书世系表》望出平原,河内,吴郡。


在四千多年前,虞舜把帝位禅让给夏禹之后,他的儿子商均,就被夏禹封于虞城,也就是现在山西省永济县南方的地方,并且以〈妫〉作为整个家族的姓氏,因为根据《史记陈杞世家》所记载的:“舜为庶人,尧妻之二女,居为妫汭,后因为氏”,就可以明显看出妫水和虞舜一家人的深切渊源。当时虞舜所居的妫水在隈曲之处,而妫水又称为水,位置就在山西省永济县的南方,是黄河的支流之一。虞舜受到唐尧的器重之后,举家居于这个地方后来他把帝位禅让给夏禹,他的儿子商均又被封在这个地方,换句话说,他们跟陈、田二姓,根本就是一父所出,具有十分接近的血缘关系。


陆姓氏族的播迁

在先秦时期接连出现的两支陆氏,虽然分别发祥于现在的山东和河南境地,但其子孙的往南方播迁,却是既速且广的,其后的一、两千年,陆氏便称盛于吴、越之地,在历史上扬名显亲的陆姓杰出人物,使绝大多数是江、浙一带的人氏。


陆姓氏族的功名

陆氏很早便称盛于江、浙一带,具体的例子不胜枚举,就三国鼎立时期位于江左的东吴来说,陆氏门中人才辈出,孙权麾下那位〈定计克荆州,败刘备于夷陵,破曹休于皖城〉的大将陆逊,他的儿子陆抗,两个孙陆机和陆云,就无一不是历史上响当当的名字。


五胡乱华的南北朝分立时期,江南各地的陆姓很明显的是越来越旺盛了,以住居江南的南朝而言,在刘宋之时,就有一位吴邵人陆探微、以一手精彩的画艺而名传千古,据说,陆探微工于人物,山水及草木之画有〈色前孕后古今独立)之称。


天下一统之后的隋、唐两朝,江南陆家的表现更加的不得了,江苏吴县的陆德明,陆龟蒙,浙江嘉兴的陆贽,都是历史上声名响亮的人物。陆德明,是唐高祖时的一位善合名理的了不起学者,他注解诸经音读,撰成《经史释文》三十卷,千百年来为后世治经者所宗,对于传统经学的贡献,堪称不朽。


中国是一个喝茶的民族,也可以说是茶的知音,把饮茶之道奉贝一种崇高的人生艺术,因此茶有茶神,由从事茶业者祀奉:香火历千里而不绝。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中国茶神,姓陆名羽,是唐朝时的湖北竟陆(今天门县)人。据说他是一位放荡不羁行为怪诞的奇士,本来的姓名已不传,而取〈泓渐于陆,其羽可用为仪〉的意思,为自定名为〈陆羽〉。陆羽之所以被后世奉为茶神,主要是因为他著有《茶经》三篇,详细说明茶之源,茶之法,以及茶之具,使得天下自此尚茶成风:不但陆羽被供为茶神,大名垂为不朽,更使得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喝茶的民族,扬名全球。

车姓


车姓的历史源流

车氏在两千年前是由田氏分出来的,田氏是自虞舜之后的陈氏。则车、田、陈三氏是同出一源的兄弟姐妹。


车氏的自田氏,历来有关的古籍都记得十分清楚,据《姓篡》指出:“汉武帝时,有称相田千秋,出身于战国时期在齐国神气非凡的田家。秦、汉之际,他的祖先离开了山东的老家,迁徒到陕西咸阳的东方(在长陵城)继续繁衍成长,到了汉武帝时,官拜高寝郎,并于戾太子被江充所谮拜之际,挺身而出为太子讼平篡冤屈,受到汉武帝的器赏,拜他为大鸿胪,不久,又封他为民侯,及汉武帝驾崩,戾太子继位为昭帝,由于田千秋年事已高,步行朝见不便,汉昭帝乃特准这位大恩人坐著小车出入宫殿,因而赢得了〈车丞相〉的响亮名号,也是空前的殊荣,因此,田千秋的子孙就此改以车为氏,使这份殊荣随著家族的繁衍,而千秋万世流传下来。”


车姓氏族的播迁

车姓氏族发源于山东,发跻于陕西长陵,后来又往回走,而在老家山东,以及湖南、淮南等地繁衍开来,成为当地的望族。


车氏的南迁,为时甚早,宋代著名的学者若水,便是当时的浙江黄岩人。这段时期,中国最南方的福建及广东,也已经有了姓车的人家。


车姓氏族的功名

车姓族人的功名自汉成帝时,即有田千秋官拜高寝郎大鸿胪、富民吼侯,至汉昭帝时并获特准坐著车出入宫殿,显贵当朝。


晋朝时的车胤、满腹经论,远近知名,官拜史部尚书,并被封为临湘侯,扬名显亲。又晋穆帝永和年间的今城令车齐据说他当今城令时,城为石季龙的大将麻秋所陷,引兵逼他投降,他却说了:“吾虽才非庞德而受任同之,身可杀志不可移”的一番话后,伏剑而死,当时不但连麻秋也为其忠节所动,以厚礼葬之,千秋万世,他更赢得崇敬。


浙江黄岩的车氏世代诗书传家,到了明朝时,他们的子弟车瑾、车似庆、车似度、以及车景山等人,都以深研理学,老于儒道而见称,其名望之高,不难想见。

王姓


王姓的历史源流

在中国历史上,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,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。他辅佐晋元帝渡江,建立了东晋,做了元帝、门帝、成帝三代的丞相,这一家族,自然门第越来越高,也许因为名望太高,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,有许许多多的说法,根据《通志氏族略》的记载:“京兆河间之王,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,此姬姓之王;出北海陈留者,舜之后,此妫姓之王;出北海陈留者,王子比干之后,此子姓之王(通志);出河南者,为可频氏;出冯诩者为钳耳族;出营州者,本高丽,出安东者,本阿史部,此皆虞姓之王,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,号日王氏。”


王姓氏族的播迁

前段记载,说明了中国王姓的人,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,以汉族来说,有的周文王的后代,有的虞舜的子孙,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。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,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,譬如:《汉书》上就曾被王莽赐姓为王;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氏也冒充称王。这么一来,姓王的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,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。既然王姓人众势大,则其子孙遍布中国各地,当属自然的事。据《广韵》的记载,著名的王姓家族,大致有二十一处,即太原(山西)、琅琊(山东),北海(山东)、陈留(河南),东海(山东),高平、京兆,天水(甘肃),东平(山东),新蔡(河南),新野(河南),山阳(山东),中山(河北),章武(河北),东莱(山东),河东(山西),金城(江苏),海汉、长沙(湖南),堂邑(江苏)等地的王家。


唐代的王朝,是唐昭宗时期被派到福建当观察使的,入闽之后,勤政兴学,使得地方大为安康。许多中原人士纷纷向他投奔,并且在福建定居下来,分别成了许多姓氏在福建的开山始祖。到了王潮的孙子王鳞的时候,曾自行称帝,国号为〈闽〉,成为当时的十国之一。王氏在南方也成了一个显赫一时的大姓。


王姓氏族的功名

历来王姓的人才济济,汉代以后开始大露锋芒,而在晋朝到达巅峰状态,像六岁能文,以一篇《滕王阁序》而展露绝世才华的王勃;民间传说以美人计密结吕布,谋诛董卓的王允;唐朝名臣魏征等人的授业恩师王道;创立新莽王朝的王莽;唐代大诗人王维等,都是具有历史盛名的人物,晋朝、王家出的人才更是空前未有,中兴晋室的王导;前秦苻坚的丞相王猛;剖冰求鲤,孝行动天的王祥;征服东吴的王浚;抗日战争中长空歼敌的王天祥;以及草隶冠绝古今的王羲之,献之父子,均是王氏的好子弟。又如宋代的王安石,以倡行新法名垂史册;明代的王阳明,文武兼修,其《致良知》学说,在中国学术上成为一派宗主,元代的王实甫,所著《西厢记》被誉为元曲第一;尤其是唐代的王潮,把许多汉人带入福建,使中华民族的血液能够在南方继续繁荣滋长。

结论

从上述十个姓氏观之,似乎或可列帝舜的后裔,唯其中也有若干可议的地方。或必有更多遗漏的地方。


夷考“虞舜名重华,冀州人也,作什器于寿丘(在鲁东门之北),就时于负夏(负夏,卫地),”…舜耕历山之人皆让畔;渔泽之人皆让居;陶河滨,器皆不苦窳。


尧乃赐舜希衣与琴。为筑仓廪与牛羊。舜举八凯,使主后土揆百事;举八元,使布教于四方;皋陶为大理,民服其实;伯夷主礼。上下咸让;垂主工师,百工致功;益主虞,山泽开辟;弃主农,则百谷时茂;契主司徒,百姓和亲;庞主宾客,远人至;兴九韶之乐,凤凰来翔;舜年五十,摄行天子事,年五十八而尧崩,年六十一,代尧践帝位(都于蒲,在今山西永济县),践位三十九,(另一作在四十八年)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(今宁远县),葬于九嶷(亦名苍梧山,在今湖南宁远县),是为灵陵。”(见使记)享寿一百寿,又一作享寿一百有十岁。“帝广开视听,求贤人以自辅,立诽谤之木,恭已无为,弹五弦之琴,…舜以桨教天下,重黎举夔,舜以为乐正,命延益八弦之瑟,夔修九招六列六英,以门帝德,于是正六律,和五声,以通八风,而天下大服。”(见纲鉴汇篡)德荫后昆,代出贤能。


世人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,曾称赞帝舜说:“魏乎!舜…之有天下也;而不与焉。”(论语。泰伯)此浩浩荡荡之风范,诚如日月之高洁。因之,孔子之言行,乃是“祖述尧舜。”(中庸,三十章)而已;而亚圣孟子对帝舜的推崇,更是无微不至;至于历代之帝王和学者称道帝功业的言辞,更是难以论评,由此可见帝舜已经是到了“继天立极”。帝舜至大的光辉润泽四方,平治天下,必有助于各个朝代国治国安邦之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