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云人物

陈嘉庚

倾家兴学

陈嘉庚于1961年逝世后,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主席以“华侨旗帜,民族光辉”,概括他的一生。对陈嘉庚来说,这不是赞美之词,而是受之无愧。

陈嘉庚(1874一1961)一生对新加坡,东南亚以及中国作出巨大的贡献,影响深远:他领导东南亚华人支援中国抗日,他倾家兴学,在新加坡倡办华侨中学与水产航海学校。在他领导下的福建会馆接办道南学校与爱同学校,创办南侨师范与南侨女中。他也出钱支持各语文学校,只要是办教育,他一定有求必应。

他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更大,他在家乡办了一个拥有幼稚园、中小学、师范、工商、水产等十多所学校的集美学村,并创办厦门大学。即使在他的事业陷入困境后依然倾家兴学。

陈嘉庚于1874年10月21日在福建同安集美诞生,9岁入私整,16岁南来,在父亲经营的顺安米店学做生意。1890年他回乡完婚,1898年母丧,回乡葬母,1900年又回乡在厦门购地建筑。

当他在1903年回返新加坡时,父亲的事业失败,1904年顺安结束营业,陈嘉庚以近万元的资本开始创业。他与胞弟陈敬贤(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陈共存的父亲)一同创设黄梨厂。接著,他购地种植黄梨和树胶,也经营米业,赚了不少钱。

第一次世界大战(1914-1918)的爆发给陈嘉庚带来了另一个发财的机会,他进一步进军航运业,购置4艘轮船。过后又把黄梨厂改为树胶产品制造厂,制造胶鞋等用品而成为东南亚华人工业先驱。

为了宣传他的工业产品以及推动文化事业,他于1923年创办《南洋商报》。可惜,在1925年之后由于他全力资助教育事业,向银行借贷巨款,加上同业的竞争,以及世界不景气的影响,导致他的事业走下坡,他创办的陈嘉庚有限公司于1934年自动收盘。

事业受挫并没有影响陈嘉庚办教育的决心,他认为要挽救国家民族,必须先从教育着手,他抱着倾家兴学的宏愿,孜孜不倦办学校。

陈嘉庚在新嘉坡领导或参与创办的学校有道南(1907)、爱同(1912)、崇福(1915)、华侨中学(1918)、水产航海(30年代)、南侨师范(1941)、以及南侨女中(1947)等。

1919年陈嘉庚捐10万元创办一所教会大学,该大学创办不成后,得到陈嘉庚的同意,把已捐出的3万元转捐给英华中学作为科学基金。1929年他也捐出1万元作为莱佛士学院成立基金,这说明了陈嘉庚也曾资助英文教育的发展。

在福建方面,陈嘉庚创办的学校计有集美小学、集美师范、集美中学、集美幼稚园、集美水产、集美商科等。后来,这10多所学校统称为集美学村,培养了不少人才。

最令陈嘉庚誉满中外的是他在1921年创办的厦门大学,他独自维持厦大16年,捐款超过400万元,1936年因经济破产,不得不把厦大交给政府,改为国立大学,过后他仍旧倾全力资助厦大。

至今,厦大依然是中国的重点大学。80年来厦大培养了许许多多人才,使陈嘉庚赢得“倾家兴学”或“毁家兴学”的美誉。据他的儿子陈厥祥叙述,在50多年内,陈嘉庚捐献教育及公益事业的款项大约叻币2000万元以上,在当年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天文数字。

陈嘉庚常以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为己任,1909年他到晚晴园会见孙中山,第二年他与陈敬贤一同加入新加坡同盟会支部为会员,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。辛亥革命成功后,他担任新加坡福建捐委会主席,为福建省政府筹得20万元,奠定了他以后在华社福建帮的地位。

1928年“山东惨案”爆发,陈嘉庚领导山东惨祸筹赈会,在9个月内为山东惨案的难民筹得134万元。

1937年“七·七芦沟桥事变”后,陈嘉庚领导星华筹赈会支援中国抗战。随后南洋(东南亚)各地纷纷成立筹赈会,同仇敌忾,救国救亡。

1938年10月南洋各地的筹账会代表,在新加坡华侨中学举行大会,公推陈嘉庚为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(简称“南侨总会”)主席。此后,他以怡和轩俱乐部为总部,正式领导南洋各地的华人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日运动。

1939年,当中国沿海地区沦陷,救援物资无法从海路运往中国时,陈嘉庚接受中国政府邀请,组织一支3000多人的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服务队伍参加抗战,这支机工队伍驰骋在刚刚筑成的滇缅公路上,冒著敌人轰炸的危险,穿越艰险的山路,把物资从缅甸运送到中国的大后方。

当时,陈嘉庚是华社中最有威望和影响力最大的领导人,1941年底当日军从北马长驱南下时,海峡殖民地总督汤姆斯邀请他出来,领导华社成立新加坡华侨动员总会,协助政府进行防卫工作包括成立星华义勇军,抵御日军侵略。

1942年2月初,眼看大势已去,新加坡即将沦陷,陈嘉庚带著悲愤的心情乘坐小船逃离新加坡,到印尼避难。

陈嘉庚在改革华人社团方面曾作出重大的贡献。1923年他出任怡和轩俱乐部总理时,把一个商人聚会的场所提升为关心国家社会,关心民族前途的团体。后来,还成为南侨总会的总部,领导抗日大业。

陈嘉庚于1929年当选为福建会馆主席后,提倡改革民间陋习,为社会服务,为福建会馆树立良好的形象,提高会馆的威望,建立福建帮在华社中的领导地位。

1945年10月,陈嘉庚从印尼东爪哇回来,在避居印尼期间他撰写了《南侨回忆录》,回返新加坡后,他与胡愈之、洪丝丝、张楚琨以及李铁民等创办《南侨日报》。该报于1946年11月21日创刊,而在1950年9月21日被殖民地政府下令停刊。出版了3年10个月的《南侨日报》对当时社会的影响颇大。

陈嘉庚于1949年回返中国,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,并参加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。1950年5月他回中国定居,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、全国政协副主席以及全国侨联主席,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,享年85岁。

陈六使

光辉的一生

今年是陈六使先生逝世30周年,虽然他已经离开人间30年,他对国家社会所作的巨大贡献,令人永远铭记,深深怀念。

陈六使担任中华总商会会长时,他发动争取公民权运动使在本地定居多年的华人成为本地公民。他担任福建会馆主席期间,为会馆购置了1400余英亩的土地,奠定了会馆雄厚的经济基础。

陈六使被誉为继陈嘉庚之后,对教育事业作出最大贡献的海外华人。陈嘉庚办教育的重点在他的福建家乡,而陈六使办教育的地方则在他的居住地新加坡。

陈六使生于公元1897年,他和陈嘉庚一样,同是福建省同安县人,他在七个兄弟当中排行第六,父母早丧,家境贫穷,只念过几年私塾。他19岁南来新加坡,在陈嘉庚的树胶厂工作,从此,他以经营树胶为终身事业。

他储蓄了一些资金便组织益和公司与联合公司经营树胶生意,进而投资金融业,参加华侨银行与大华银行,成为这两家银行的股东,渐渐地成了树胶界的翘楚。

一旦事业有了成就,赚了一些钱之后,陈六使便贯彻“取自社会用诸社会”的宗旨,早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,他就以巨款资助本地的中小学校,为了更切实地支持陈嘉庚在家乡创办的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,他与李光前合资在香港创设集友银行,把银行所得的盈利汇寄回福建,充作集美学校及厦门大学的经费。

1938年,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(简称“南侨总会”)在新加坡成立,各地代表公推陈嘉庚为主席,领导南洋各地的华侨筹募义款,支援祖国抗战。陈六使也投身这场救亡运动,被推举为新加坡区的代表,出钱出力。

1950年韩战爆发,树胶价格猛涨,从每磅3角钱涨到两块多,陈六使把握时机,增加生产,扩大业务范围,很快的成为最大的树胶贸易商以及最大的树胶生产者,他的益和公司与李光前的南益公司齐名,执树胶界的牛耳。

1949年底,福建会馆主席陈嘉庚回中国定居,陈六使接任为该会馆主席。接著,他又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。

陈六使感慨自己受教育不多,1950年他领导福建会馆筹募了教育基金150万元,并以身作则,发动董事募捐了30万元给刚创办的马来西亚大学。上个世纪五、六十年代,各语文学校在经济上有困难、扩建或兴建校舍而向他募捐时,他必定来者不拒,慷慨捐献,因此,马来学校和淡米尔学校都曾接受过他的资助。

在兴办教育方面,陈六使最大的贡献是倡办南洋大学。1953年1月16日,福建会馆举行执监委员会会议时,陈六使在会议上倡议创办一所华文大学,他首先认捐500万元,接著,他领导的福建会馆捐出在云南园的523英亩的土地作为南大校园。

南大在东南亚华人社会的支持之下,终于克服重重困难,而在1956年正式开学。在筹办的过程中,原定请来当南大校长的林语堂的办学方针与南大当局背道而驰,无法合作,陈六使自掏腰包30余万元,作为林语堂等人的遣散费,不影响人们对南大的支持。

1956年至1963年,陈六使一直担任南大执委会主席,他为南大的生存与发展而操心,他领导南大渡过许多风险和难关。

陈六使对社会的另一重大的贡献是他在担任中华总商会会长期间,领导总商会代表华人向英政府争取公民权,以及要求议会废除语言限制,并推动民众参政选举代议士。过去,华人移居到新加坡,不论居住了多久,对社会作出如何重大的贡献,只被当作居民看待,没有得到公民的身份。

总商会于1951年2月,代表华人向英政府提呈《要求放宽公民权备忘录》,要求让非英籍华人取得公民权,没有得到答复。1952年2月,再呈备忘录争取,11月20日总督口头拒绝。

1954年总商会通过其议会代表陈振传在立法议会提出废除语言限制议案,1955年1月,总商会发动华人社团和民众,展开签名运动,向英女王提呈请愿书,要求议会采取多种语言制度。

1955年6月15日,英国殖民部大臣林诺鲍来新加坡,中华总商会及属下商团组成一个1600人的请愿团,在加冷机场手持标语,向他请愿。林诺鲍告诉代表团,本地政府有权力解决这个问题。1956年2月9日,立法议会通过可以采用英语、华语、马来语和淡米尔语为辨论语言。

公民权法案也于1957年7月,在立法议会提出通过,规定在本地居住了8年的居民,可以申请公民权,由11月1日开始登记,总商会协助政府登记20多万名申请者。争取到公民权大大地改变了华人的社会地位,从移民转为公民,落地生根,成为不容质疑的新加坡人。

陈六使南来之后就投资树胶界,在殖民地时代,本地的树胶生意,尤其是树胶出口业务完全受欧洲人,尤其是英国人操纵。1945年光复后不久,他与李光前等发起成立树胶公会,为本地树胶业争取平等的地位。

在思想方面,陈六使与陈嘉庚不同,陈嘉庚比较倾向中国,陈六使则效忠居住地,他对南大的奉献太投入,1963年大选时他资助南大毕业生参加选举。他认为,一旦南大毕业生当选,就能够在立法议会争取南大的合理地位,当时在人民行动党和社会主义阵线这两个阵营都有南大毕业生,他公开呼吁选民支持南大毕业生,这次的大选,竞争激烈。过后,政府把陈六使当作是支持反对党的资本家,取消他的公民权。几年后,政府归还公民权证件给他,恢复他的公民地位。

陈六使在任期内为福建会馆购置了许多地皮,奠下了会馆雄厚的经济基础,他领导创办光华学校,并发展爱同学校、崇福学校、道南学校及南侨女中,使福建会馆属下五校稳健发展。此外,他与李光前率先捐献20万兴建福建会馆大厦,他为会馆的经济发展、教育和福利各方面作出重大贡献。

1972年9月初,陈六使在福建会馆第21届会员代表大会上,以年事高而感到身体不适。医生发现他的心脏无力劝告他的家人将他送进中央医院,他入院不到一个小时,就在9月11日凌晨与世长辞,终年76岁。

陈六使一生受传统思想的影响,他仗义疏财,乐善好施,尤其热心教育事业,把大部分的财产用作教育事业的用途,深受各阶层人士的敬爱。

举殡之日,南大师生将南大校旗覆盖在他的灵柩上,发引还山,安葬于福建公冢咖啡山之原,送殡行列多达六、七千人,庄严肃穆,沿途成千上万民众瞻仰,秩序井然。

陈振传

和华侨银行齐名

现年93岁的陈振传在英校念完9号班后,就到新加坡华侨银行工作。前后超过半个世纪,至80岁退休为止。他的父亲是陈祯祥,母亲是李月英。

陈振传管理和领导过的上市公司,却一直业务蒸蒸日上,华侨银行有限公司只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。其他还有大东方人寿保险有限公司,花莎尼(该集团包括前上市公司时报有限公司和先得坊产业有限公司等。),罗敏申百货,海峡贸易,亚洲太平洋酿酒厂,温兄弟有限公司(经营电脑和电子等高科技产品和代理[富豪],[惹挂]等名牌汽车),友乃德工程(搞建筑,大工程和发展房地产等等,都是所谓蓝筹股中的极蓝股)。凡是曾经拥有这些股票的投资者,都知道陈振传是真正的为公司和股东服务。

知足常乐

当他要退休时,华侨银行董事部想送他大笔恩俸金,因为他一生忠心耿耿地为该行服务,而且立下大功。但是,他竟然对当时的董事主席李成伟说:他不要,原因是他认为他已经得到很多和很够了!

乐于助人

他一生中默默地帮助过很多人,却不要出名。他静静地奠定和巩固华侨银行集团的根基,使它成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地区最稳固和实在的企业财团。投资在这个集团的公众,如果长远久持,肯定赚大钱。

工作不息

陈氏年龄虽然已逾90岁,但是,据说他每天仍然照常工作。他的听觉比较差,近来眼力也弱些,因此得用放大镜阅读报刊。据说,他依旧关心国事和国际时事。

在英殖民地政府时代,他曾经是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副会长,1951年至1954年也担任过立法议会的副议长。

1955年起,他就从公职中隐退,专心致力于公司业务,结果是他把整个华侨银行集团带进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。最重要的是,他到处寻找及聘用专门人才,使到OCBC集团成为东南亚的庞大财团,巍峨壮观,经得起任何风暴的风吹雨打。1983年,华侨银行的股东资金已高达坡币11亿元,股票市值达到53亿元,到了2002年6月28日,华侨银行发出的股票市值共达152亿元。